
农工党宁夏区委会、自治区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、银川市政协、贺兰县政协反映,产品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作为判断商品新鲜度与安全性的核心依据,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决策。然而,市场上的商品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标识状况不容乐观,普遍存在不清晰、不规范的问题,进口产品尤为突出,给消费者带来诸多困扰。
标识位置隐蔽。市场上大量商品都将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印在包装边角、夹缝、瓶底、瓶盖内壁、封口处等极不显眼位置。消费者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仔细搜寻,才能找到这些关键信息,大大降低了购物效率。部分进口产品由于运输和存储环节较多,包装可能出现磨损,进一步增加了查找难度。
字体清晰度欠佳。部分商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标注字体浅、对比度低。在正常光线下,需凑近仔细辨认;而在反光或光线不足的环境下,这些信息几乎难以看清。一些进口品牌为了追求包装的精致感,采用特殊的印刷工艺或材质,导致字体更加模糊。此外,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,部分进口产品可能使用了不常见的字体或符号,进一步增加了识别难度。
日期格式混乱。不同商品标注日期的顺序不同,尤其对于进口产品,因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,其日期格式与国内存在较大差异。如,欧美国家常用“月/日/年”格式,亚洲一些国家常用“年/月/日”格式,而日本部分进口产品则只标注生产批号,需要根据生产批号自行查询生产日期。消费者在购买进口产品时,如果不熟悉其日期格式,很容易导致理解错误,从而误购过期商品。
进口产品标识翻译不规范。部分进口产品在将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信息翻译成中文时,存在不准确、不完整的问题。一些产品可能只翻译了大致意思,没有准确传达具体的日期信息;还有一些产品可能使用了模糊表述,如“最佳食用日期”“保质期限”等,让消费者难以明确判断商品的实际保质期。
建议出台强制性细化标准。制定全国统一的、更具强制性和操作性的商品保质期标识标准,明确规定保质期标识的各项要求(如统一标注位置、字体大小、清晰度和格式等)。对于进口产品,要求其在中文标识中明确按照国内统一格式标注生产日期和保质期,同时在原包装上保留其原有日期格式,并附相应说明。
规范进口产品标识翻译。制定进口产品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标识翻译的规范和准则,要求翻译准确、完整、清晰。明确规定必须使用的专业术语和表述方式,避免使用模糊、歧义词汇,加强对进口产品标识翻译的审核力度。
推广“双日期”标注。出台相关规定,鼓励甚至强制要求企业在商品包装上同时清晰标注“生产日期”和“保质期至”,让消费者无需进行复杂的日期计算,就能一目了然地了解商品的有效期限。
加大抽查与处罚力度。加强对流通市场商品的监管力度,不定期开展检查督查行动。对于不符合保质期标识规定的企业,依法进行公示和处罚,督促企业严格按照规定规范标注商品包装的生产日期及保质期,营造安全、诚信的消费环境。